作者|鐘穎 封面插畫|張書桃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這本書好像是在去年書展買的,買回家後就一直供在書櫃上,彷彿在養一隻虎姑婆一樣(誤)。前陣子在鐘穎老師的幾場《童話裡的心理學》新書講座中都發現它一直被提到,我心想,是該讀了。
從書櫃取下一翻開來看老師簽名的日期,啊~再不趕快看就要滿一歲了!這本書的開本比過去出版的書籍還要來得小一些,但讀起來仍然需要時間消化,因為......因為裡面的台灣傳說我竟然只知道虎姑婆。
在沒有開啟心理學的濾鏡時,我一直覺得虎姑婆的故事就是在嚇小朋友而已,當然,以前年幼的我也是被嚇到不行,不知道為什麼,甚至還把「手比月亮會被割耳朵」的傳說一起結合,這些恐懼都導致我有一段時間害怕黑夜。
傳說、童話、神話等故事很有趣,竟然可以在沒有網路的時代,透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至今,鐘穎老師在書中這麼說───
「榮格心理學深信,故事的原型一直深藏在我們心中,等待著適當的時機就會自行表現出來。換句話說,它們有自己的生命,這是為何我們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見類似母題故事的原因。…我們是故事本身的渠道,創作本身是無意識的,作者只是這股創作欲或故事本身的僕人而已。」
戴上心理學的濾鏡閱讀這些故事後,也才發現原來我們內心深處會有共鳴是因為原型的關係。近期也正好接觸到大母神原型,才驚覺一切好共時啊。(難道我心中的什麼東東正在甦醒嗎?不免會這樣好奇。)
讀鐘穎老師以榮格心理學的角度去詮釋故事的文章,哪一篇不精彩?沒有的,老師根本是金句製造機,有時候看似在說笑,但卻經常一語點破人生迷思啊。必推的!
++ 𝓵𝓸𝓿𝓮 金句 ++
✦ 我們最好對每件事謙虛以待,因為我們並不如自己以為的那樣「理智」。我們內在永遠有想要取而代之的力量在蠢動,它讓我們犯傻,讓我們盲動,讓我們嫉妒,讓我們愛與恨。
✦ 母親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但她們對子女的愛若是夾雜著自己未處理好的各種議題,很快就會質變成令人窒息的壓迫。
✦ 覺察可能會帶來認知的行動,認知的行動卻不見得這麼快就會帶來改變。
✦ 唯有同時關注著靈性世界與現實世界,真正有利的改變才會發生。
✦ 早年與靈性接觸的瞬間才真正開啟了我們後半生的追尋。
✦ 所謂人與他人、環境或世界的共好,並不全然是政治或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道地的心理學問題。
✦ 有時視野開闊了,原先的朋友也就離開了。深度增加了,人卻變得孤獨了。一旦開啟個體化的旅程,有時就意味著得和過去的一切說再見。
✦ 所謂的「成仙」,並不需要一個人多麼偉大,他只需要明白自己慾望的另一面,同時還不為其控制就行。
✦ 當長度被無限延伸,深度就會作為代價被犧牲。
✦ 意識必須獻出寶貴的那一面給潛意識,否則後者就會擾動不安,化為身心症狀向我們索討,或化為命運來提出考驗。
✦ 留意你家鄉的傳說,你就永遠不會失去源頭,留意你自己的夢,你就永遠不會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