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9

樂讀|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Une mort très douce

作者|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周桂音 出版社|商周出版 


上個禮拜在整理晴晴老師第一堂西蒙.波娃的筆記時,聽到這本書的介紹,馬上停下思緒,立刻下單(腦波真弱)。這是《第二性》出版15年後,西蒙紀錄那些陪伴母親終末的日子,以及與她的和解。
 
從未讀過她的作品,以為她的文字會讓我有點難讀,但其實一點都不,我竟然只用一天零碎的時間就把它讀完了。好喜歡她用如此溫柔又優美的文字紀錄那些陪伴母親到人生最後的心情轉折以及各種不論是自我的梳理或是與母親之間的各種愛恨交織。
 
西蒙的母親因為跌了一跤而意外發現身體另有疾病,當時沒有人會想到治療的最後不是走向康復,而是逐漸奔赴死亡。而母親的一席話讓我深深有感:「我的人生已經為別人付出太多了。現在我要像那些自私的老太太一樣,只為自己而活。」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內心深處有一股很巨大的感傷,或許是因為我知道在母親面前迎接她的是死亡,所以才會有這番感受吧。確實,當身體垮掉的時候,人們真的才會意識到要把自己擺在第一,因為平常總是會為了各種關係的維繫而把自己的需求擺到最後,即便是現今,許多人都依舊如此。

西蒙的母親也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然而,讀著她的終末狀態,我都在想接下來真的能夠安詳地死去嗎?
 
我覺得這本書如果只讀一次還不夠,也許在西蒙.波娃《第二性》的讀書會結束之後再拾起閱讀,一定會有其他不同的感受。

++ 𝓵𝓸𝓿𝓮 書摘 ++

 
✦ 死亡本身並不讓我害怕,我害怕的是要跳過去。
 
✦ 她的生命力使我讚嘆不已,我非常敬佩她的勇敢。然而,為什麼她一旦再度開口說話,說出來的話卻讓我毛骨悚然?

✦ 她愛我們愛得很深,也愛得霸道。我們在被愛的同時感受到的那份痛苦,反映了她自己的內心衝突。
 
✦ 我看著她的手臂,灌注進入那手臂的是生命,而這份生命如今只剩下不適與折磨,我再度自問:為什麼?
 
✦ 媽媽以為我們站在她那一邊,但我們在她這個故事中,早已站到了她的對面。
 
✦ 她的病擊碎了她那由偏見與自負建構而成的保護殼,或許因為她不再需要這些保護了。她再也不須自我犧牲、克己奉獻,她的首要職責是恢復健康,也就是關心自己。
 
✦ 我並不特別堅持要在媽媽過世前再見她一面,但我無法忍受她再也見不到我。
 
✦ 對熱愛生命的人來說,死去,是一件艱辛的工作。
 
✦ 無論我們想像的是在天堂的不朽抑或人間的不朽,我們若依戀生命,不朽便無法安撫我們接受死亡。
 
✦ 當摯愛的人逝去時,倖存便是一種罪過,我們因這罪過而傷痛萬分、無盡悔恨。摯愛的人之死,向我們揭露這人是多麼獨特、多麼獨一無二,這人變得如世界一般廣袤,世界因此人已然不在而傷心滅絕,而世界曾因此人存在而全然存在。
 
✦ 事先預料,並不等於知曉。
 
✦ 生命在物件之中化之後,顯得比生命中的任何時刻都更有存在感。
 
✦ 這場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歷險,每個人都只能獨自體驗。
 
✦ 她決定只為自己而活,但她卻始終保有對他人的關懷之心。自她的內在衝突之中,誕生了一份和諧。
 
✦ 所有人終將死去,但對每個人而言,他的死亡皆是一場意外,即使他明瞭並同意死亡將至,死亡仍然是一種不合理的暴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