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樂讀|永不告別. 작별하지 않는다


 作者|韓江(한강) 翻譯|盧鴻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其實,我本來沒有打算要讀韓江的作品,不過,因為參加讀書會的關係,所以想說要不先買個兩本來讀,於是,就在僅有的中文版中選擇了這本還有《白》。我先讀完這本也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就是因為讀書會會比較早聊到而已。
 
❝ 去年的夏天,我個人的生活就像掉進杯子裡的方塊糖一樣,開始破碎,在真正的告別還只不過是前兆的時期,我寫了一本題為《告別》的小說。關於在雨雪中融化後消失的雪───是女人的故事,但那絕不是最後的告別。 ❞
 
閱讀韓江的文字讓我感覺到有一點距離,甚至有一點濕冷,但內心同時又很被觸動,我覺得非常神奇,我很少讀到有這種感覺的文學作品,也許與題材有關係,這本書裡談到的是韓國七十多年前的【濟州四三事件】。
 
小說家慶荷與攝影師仁善,兩人因採訪工作而逐漸熟識,爾後,仁善因需要照顧母親而回到家鄉濟州島,母親過世後,她依舊獨自生活在那個偏遠的村莊。一天,慶荷忽然接到仁善來自醫院的電話,一個大雪之日,慶荷來到了仁善居住的地方,也意外地發現過去曾經聊過的計畫,她一直默默地在進行......
 
前半段的部分蠻好讀的,不過就在慶荷抵達仁善的家之後,時序開始有比較多的跳躍,不變的是,讀起來依舊沉重。
 
晴晴老師先前在《第二性》的讀書會中也曾經與我們分享關於文學這件事,她說───
 
「我們可以從文學世界去感受自己的生命,文學作家透過作品揭露並讓大家看到生命的真實。倘若,能從中夠看見生命的真實,便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回看過往的人生歷程。經典文學可以說是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隨著越走越深,越能感到文學與自身息息相關,在無形之中回答許多關於生命的問題。」
 
我想,韓江的文學頻頻帶著人們回頭看歷史故事,雖然是不太可能再發生事情,但她似乎都在告訴著此刻還活著的人們,那些傷痛不應該忘記,也不應該被忘記。
 
題外話,後來有看到一篇以AI技術修復重現【濟州四三事件】受難者的報導,實在有夠揪心,看不到一半就快要噴淚,台下已是奶奶的女性看到螢幕出現了那個在她小時候就過世的父親的影像。孫女的請求信是這麼寫著:「她5歲喪父,不記得父親的面容,深怕如果有天父親叫喚她,她也不識,『就算我想叫聲爸爸,也叫不了。』」
 
說真的,雖然身處的國家不同,但是看著那些過去歷史中可見的獨裁、霸權與兇殘等,都讓我深深感受到我們現在的民主與自由是有多麼的得來不易。
 
我甚至還沒把握哪時候才有勇氣拿起《少年來了》(光州事件)這本書啊。
 
(深呼吸 & 長嘆一口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