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樂讀│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我這樣轉大人



當時邂逅這本書是因為這一篇Cheers的訪問《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張慧慈:每個世代的成功定義不同,我想追求過去因為拼經濟被放棄的事,而文中的這段童年經驗令我很震撼──

「國小時她努力考了全班第二名,母親替她買了一支要價120元的自動筆當獎勵。張慧慈隔天到學校開心地炫耀這支筆,老師卻在下課時將她叫到一旁說:「慧慈,人窮歸窮,但不該偷東西。」原來,是班上另一位同學找不到同款式的筆,老師就一口咬定家境不好的張慧慈,偷了同學的筆。」

我心想:「在我們那個年代,居然會有這樣的老師!她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成長?」

翻開這本書開始閱讀之後,發現作者是在新莊長大的,我也是!但是對於她所敘述的「全班在操場跑步,為的就是反攻大陸。」這件事情,在我那個時代是沒有的,深怕自己的記憶有誤,還特別請教了國小朋友來確認(笑),還有,作者也提到新莊幾乎都是嘉義跟雲林的移民,我一看到也是震驚,因為我不是,我們家是苗栗與台北混血的(再笑),關於這個我也是又問了一次國小朋友,但似乎是這樣沒錯呢!不過以前我都不曉得。

作者用較為口語化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雖然看似輕鬆且帶點幽默感,但同為七年級(但年長三歲)的我,仍很想對她說:「真的辛苦了...(外加一個擁抱)。」也許我比較幸運一點,所待的班級在印象中沒有貧富之間的霸凌,雙薪家庭也讓我們小時候過得還算不錯,不過我們應該也是所謂的鑰匙兒童吧。長大後,我覺得我爸媽的確如同訪問裡說到的一樣:「以前那一代,很多人一輩子的目標只是賺到錢,讓家人過很好的生活。但你問他們夢想是什麼,他說不出來。」這在我媽身上,更是清楚可見,把將近半個人生都奉獻在這個家庭,直到現在都是,無論如何家人都是最優先的考量,自己總是排在最後,我時常覺得我們這一輩的父母真的很強。

回到水煎包這本書,我很喜歡作者在自序的這一段話──

「好好生活,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奢求的事情。」

以及,她出了社會後的經驗中,也提到了一些觀點,我也非常認同:

.這個國家中,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感到自責,也沒有人應該強迫別人為自己的認同道歉。

.構築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永遠不是血緣關係。而是,你在不在乎。

.人生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選了,可以後悔,但不能擺爛。

.人,真的要跟世界做朋友。

在文章的尾聲,下面這一段話,整個讓人揪心──

好像窮人就必須活成窮人的樣子,不能有任何的奢侈花銷,不能有超出生活所需物質的享受。窮人,只能窮著。夢想什麼的,可以有,但要成功才行。在成功之前,一切對於生存以外的開銷,都是不被允許的。領錢就去吃大餐,不行,難怪會窮,不懂得存錢。存錢出國玩,不行,領低收入戶的錢就不能出國玩,或者說,不能去玩。這世界對於底層人活著的方式,有諸多的限制。在成功之前,不能有任何生存以外的行動。所以老師才會這樣批評我。

最後,
套用這本書的最後一句話來做結尾──

我們的一百種生活,怎麼過,不用別人來告訴我們!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購買連結※
出版社:大塊文化
樂讀文章其他平台💖歡迎訂閱與Donation💖
方格子Medium(已暫停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