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lovelove_reading)
不曉得為什麼,前陣子關於內向者的話題又在我的身邊出現,而Marti Olsen Laney(瑪蒂.蘭妮)的《內向心理學》也重新改版再發行了,但,我到目前都還沒閱讀完它。
此時,我邂逅了《安靜是種超能力》這本書,本來以為是以心理學的觀點來做闡述,結果一翻閱才知道,是個真正的內向者的職場經驗談,雖然出乎我意料之外,但我非常喜歡作者張瀞仁的分享還有精準的剖析。文字敘述的方式也很生活化,因此,閱讀起來格外輕鬆,不會覺得好像在讀教科書(笑)。
如同書裡所說的,大部分的人同時兼具外向與內向的性格,而外向的行為模式,其實在小時候,大人們早就灌輸給我們一堆框架,例如:面對人群一定要微笑熱情、要多參與團體活動等等,這些外向的舉止,真的讓很多內向者內心糾結到不行,相反地,內向者的優點並沒有太多人了解。
接下來,我將分享書裡很棒的文字給大家(運用我內向性格的優點,哈),別再覺得自己身為內向者是件奇怪的事情了───
.原來我不是不如別人,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
.我們都在追求成為那種「標準的人」,而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內向者不是沒有能力,我們只是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潛能發揮出來。
.「因為我內向,所以我會這樣」或「因為我內向,所以我做不到那樣」這種以偏概全的論述不僅危險,而且也會大大限縮發展的可能性。
.在找到夢幻工作的過程中,很少人可以一試就成,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重點是要找到我們可以提供最大價值的工作,而不是一個最舒服的工作。
.沒有所謂適合內向者的工作,但是有適合你的工作。找到自己的長處,擁抱身為內向者的自己,你就會找到那種工作。
.只要給內向者多點時間,他們會給你超乎想像的驚喜。
.科技永遠只是工具,自己的實力才是先決條件。
.如果說外向者的舌燦蓮花是大砲,那麼,內向者的細心冷靜就是狙擊手,低調而有力地從關鍵小事上改變全局。
.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在社會化,都在練習如何在社會常規下做自己,也練習用自己的方式被別人接受,甚至被喜歡。
.對內向者來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與人社交,就像得赤腳踩過地雷區一樣。
.如果你沒辦法感受自己的情緒、把自己跟情緒切割,終會導致身體出問題。
.溝通的重點不僅止於如何表達,更在於如何讓對方完整接收自己的訊息。
.業務關心有沒有成交,但職人關心買回去的人滿不滿意,這就是業務精神和職人精神的差別。
.遠端工作不代表沒工作呀!
.內向者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能量,在出發參加任何社交活動之前,先確認到底為什麼要參加比什麼都重要。
.認識人時,不要馬上斷定對方對你有沒有用,很多時候,當下以為一點幫助都沒有的人,最後會變成你的救世主。
.社群媒體不是萬靈丹、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用不好的話,還會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在管理上,如果與直接業務關聯不大,如果它沒辦法讓工作更精準有效,那充其量也只是害我們分心的玩具而已。
.真正的影響力不一定來自鎂光燈,即使不是萬眾矚目的內向者也能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當一個人看到其他人展現同理心、利他、不自私的行為,便會自然產生感激、欽佩之意,同時也會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就是團體中的道德提升效果。
.最有效率的領導者不是內向者或外向者,而是隨著學習,逐步修正為中性性格的人。
.你是「證明自己」,還是「發展自己」?
.如果你堅持「忠於自我」,最終只會限制自己的潛能,而將能力限縮在既有的範圍中。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是夜貓子,夜深人靜的凌晨或許才是你的黃金時間。(看到這句話真的熱淚盈眶,有一種「終於有人能夠理解夜深人靜是個多麼棒的時刻!」的感動。)
.團隊中同時有內向者與外向者,形同同時擁有兩個世界的優點。
.不要帶著問題去找主管,該帶的是答案。
.個性或個人特質不能決定你是誰,如何發揮與應用才是關鍵。
.內向價值的展現方式與職場勵志書上寫的不太一樣,別讓這些勵志迷思成為你的框架。
.對內向者來說,找到自己的節奏才是最有效率的事,並不一定要學外向者,才能開拓人脈。
.比起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跨出舒適圈,擴大能力範圍對內向者能來說才是更重要的事。
.自信是相信自己即使不知道解決辦法,仍然可以處理;是知道不管碰到什麼狀況,都有能力解決;自信是在不確定的狀況之下,仍然相信自己。
-
在閱讀的同時,我就已經知道自己外向與內向的性格都非常明顯,做了測驗,果然是一半一半。闔上《安靜是種超能力》之後,讓我這半個內向人覺得,原來世界上,不只有我很奇怪(笑),同時,也更理解該如何運用內向的能力,使自己的內、外向性格均衡展現與保持平衡。
在閱讀的同時,我就已經知道自己外向與內向的性格都非常明顯,做了測驗,果然是一半一半。闔上《安靜是種超能力》之後,讓我這半個內向人覺得,原來世界上,不只有我很奇怪(笑),同時,也更理解該如何運用內向的能力,使自己的內、外向性格均衡展現與保持平衡。
超推內向者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