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樂讀|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孤寂,孤單加上寂寞,已成現代人常有的心理狀態,可是,願意去正視的人少之又少,因為這個社會對於孤單與寂寞,不知何時已貼上了負面的標籤。
 
然而,在疫情暴走的這段期間,我們的社交受到限制,儘管科技發達到只要有網路,隨時都可以聯繫上另一個人,可是這樣的交流仍屬於低溫的。更多的時刻,我們基本上都是獨自一個人或是與較親密的人相處在一起,我想,在這樣的時刻,減少了許多外在的喧囂,大家反而能更貼近自己的心。
 
心理學是一個讓我很踏實地認識真實自己的管道,而蘇絢慧老師的文字便是帶我通往這扇大門的鑰匙,一直以來,很喜歡老師對於自我照顧與疼惜自己的觀念,讓我有機會回顧自己的童年,重新慢慢地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
 
關於童年創傷,有一段話非常有名──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近年來,有許多探討童年創傷的書籍,也有部分的反駁聲音說,不要什麼都推到童年的身上。這讓我更好奇,這些聲音為何不願回頭看自己的童年呢?
 
去了解我們在長大的過程是如何塑造我們此刻的思想、行為以及道德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能鬆動長久以來綑綁自己的隱形束縛、被忽視多年的需求,進而接納自己並更讓生命經驗更加寬廣無限。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害怕與自己相處,藉由獨處的時光好好與自己談心對話,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療癒孤寂》一書中的最後,有六階修復習題,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與自己相處,我相信你也會是一個幸運的人。
 
分享我的摘要筆記───
 
.暫時的孤寂可以得到療癒及安慰,讓我們即時穩住內在自我,並朝向更有意義成為完整自我的方向邁進。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榮格)
 
疫情的變化所引發的焦慮感和不自由感,考驗的是我們安定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自我支持和安撫,安頓自我的心靈。
 
.孤寂,來自一種人際上的孤單和寂寞感,意思是指人際孤立和疏離,有一種與人分離、疏遠的感覺。
 
.每一個成熟的人,都需要面對孤獨的淬鍊。
 
.若是孤獨的狀態持續很長是因為要逃避社交活動,這反而會讓人更加孤立、疏離於社群之中,形成身心和人際關係狀態的某些惡性循環。
 
.孤獨不必然孤寂,雖然都是與「一個人」的狀態有關,但前者可以發展為正向的孤獨感,安於獨處,後者則可能伴隨許多內心的孤寂、疏離感和孤立無援的感覺。
 
.若是一切仰賴外界,不斷外求外界的安撫、陪伴、關注,那麼,一個人也就缺乏機會去啟發內在的潛力,真實地完成自己,並深刻地探索及檢視自己,回歸真實自我。
 
.獨立的人,是已經能轉化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孤寂感。而孤寂感,就是那些我們尚未轉化的孤單,強烈沒人陪、沒人理的空虛寂寞感受。
 
.當一個社會有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連結和交流時,會有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主動與人連結。
 
.沒有了解到人際交往的雙向性,只是單方面要求及期待對方無條件地開放和接納,卻不願主動走出自我、付出關心,當然不會得到實質交流感的真實關係。
 
.自我與關係是人生不能迴避的體驗和課題,少了關係,自我能完整嗎?
 
.一個人的生活看似很自由,這樣的自由,少了和人的真實關係,這樣的自由是真自由嗎?還是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孤島?
 
.很多人為了逃避孤寂感,會讓自己窮忙瞎忙或裝忙,參加很多活動或課程,或不斷上社群平台收發訊息,但這都屬於淺層社交,無法建立實質社會關係與親密感。就算現代人有網路通訊的方式,好像讓彼此連結更快速更緊密,但文不對題、話不投機、片面誤解訊息等等狀況,往往都是更加惡化人際疏離的問題。
 
.我們需要認知到,真實的生命意義感和自我價值感,是和他人有關的,但並非是競爭,也非是犧牲,而是一種對他人有所貢獻的價值感,以及和另一重要他人之間有深層情感連結的意義感,這樣的情感體會才能保值且充實。
 
.關心自己的孤寂有它的生命歷史、緣由,也有孤寂與你形影不離的原因。而我們了解它,正因為我們要準備接納它、擁抱它,你相信嗎?它的存在,是因為它在告訴你:你需要陪伴。
 
.假性親密關係會無意識地創造假的連結,來避免他人靠我們太近,以保護自己不售混亂情緒的傷害,但同時也無法享受真實親密關係所帶來的親密感。
 
.寂寞,可以是壓倒性的痛苦,並可能會致命。所以有非常多人會用各種轉移的方法,不論是轉移到追劇或是投入在聲光影像效果十足的手遊中,或是不停地安排一些超過負荷的活動填滿行事曆,就是不想有靜下來面對自己、感受自己的時間。
 
.情感,是生命的能源,也是我們堅持生命的動力。
 
.當我們的社會越是拒絕聆聽關於生命的真實感受,沒有興趣認識真實的彼此,反而追求許多表面的包裝,或是滿足人們對於完美的期待和想像時,那麼人們就傾向於把那些看起來美好的、漂亮的、精采的一面,給予別人看,卻把那些我們認為沒人想了解、想看的,甚至覺得是醜陋的、難堪的,全丟在腦後,或隱藏壓抑在內心深處。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基礎,是形成我們內在系統的核心。
 
.對有些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理論的人來說,把人的行為和性格都訴諸於童年的影響及結果是無稽之談,但許多的科學研究或人類行為與發展研究,都證實童年經歷所產生的效應是難以估計的。
 
.對許多華人家庭而言,生兒育女並非出於愛,而是出於一種「投資」。
 
.孤寂者的內在心理世界,是它內攝的外在世界,也就是它以帶著孤寂感的內心所感知到充滿敵意與排斥的外在世界;他的外在世界,正照映出他的內在世界。人若要真正地認識世界,是不可能不深入自己的內在世界的。
 
.長時間孤寂的人,都不是擅於社交的人。他們對於社交的概念或是評價多屬於無聊、無意義、沒話說。當他們處在一個無法離開的社交情境時,他們就會沉默、放空,或是自顧自地看書、聽音樂、划手機,以避免和人四目交會,出現尷尬的時刻。
 
.孤寂者看出去的世界,別人都是閃亮亮的、光彩奪目,自己卻是黯淡無光,也無趣。
 
.有些自卑感深重的人,為了掩飾自卑,以孤傲的姿態示人,用一種處於萬人之上,不屑與人為伍的態度,來合理化自己和俗人不同,所懂的事,比其他人都要見地卓越。
 
.孤寂者最大的心理障礙在於難以自重。
 
.孤寂者若不與自己和解,不和自己修復關係,它必然會把與自己的破碎關係、負面關係,移置到與外界的關係上,特別是認定別人都是敵視他、拒絕他的。
 
.雖然現在有許多書籍或是資訊告訴我們人可以選擇做自己就好,不要需求及依賴外界,並且能夠安於孤獨,但基本上,我認為這是屬於高標的階段,是有一定社會歷練和成熟人格的人,才能趨近的境界。若是缺少了社會歷練,也少了鍛鍊自我人格的成熟,那麼所謂的做自己和不依賴外界,可能會偏向隔離社會、膨脹不成熟自我、一意孤行,和不理會社會是一個整體,忽略其實沒有人可以完全迴避社會的這一個事實。
 
《療癒孤寂》實在有太多太多重要的摘要了,在這邊就就不一一列出。非常推薦大家入手一本療癒自我。
※【療癒孤寂】購買連結※
出版社:天下雜誌
💖訂閱《樂讀 | 每月閱讀書單》 電子報💖
💖樂讀文章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