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樂讀|數字偏見:不再被操弄與誤導,洞悉偽科學的防彈思考


作者|桑妮.布勞(Sanne Blauw) 譯者|林曉欽 出版社|今周刊出版

☺謝謝訓彰的邀請閱讀☺

從好久以前我對數字就很有偏見,老實說。我常思考,數字的出現為我們的社會建立了規範,但為何人們又反而被這些數字給綑綁住了呢?
 
數字已經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們一天的時間,健康檢查的數值、身高體重以及年齡、收入、工作時數、餐費等,都依賴著數字讓一切運轉得宜,當然,數字也出現在社群上的朋友數、追蹤數、留言數這類容易把人逼到焦慮的東西上。
 
事實上,數字是中性的,它所帶來的影響端我們看待它的心態為何,就拿健康檢查來說,我們可以透過數值來了解身體當前的狀況,進而做調整,但,若我們拿社群上的朋友數來檢視自己的為人,那就不妥了。
 
熱愛數字的作者在書中就提到這麼一句話:「數字被詮釋的方式,符合數字詮釋者的信念或需要。」太厲害了,短短一句話就道出我上一段所想要的表達,哈。
 
雖然說這本書偏向理性敘述,其中提及歷史、各種關於數字的研究、數字在政治、經濟上的影響等,看起來有點硬,可是讀著讀著又覺得蠻精彩的。
 
「我越來越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數字決定著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從退休年齡到臉書點擊數,從國內生產毛額到薪資收入。數字的力量只會越來越強。大數據演算法在公部門與私部門中有如雨後春筍。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之中,發號施令的已經不是人類,而是數字。」
 
前言這一段話,深深撼動我的心,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明明人類發明數字是要用來方便社會的運作,結果卻反過來被數字操控著。而作者認為數字也不該就此被拋棄,應該回到正確的位置:文字身邊。
 
我們都該好好思考「讓數字(數據)說真話」這句話荒不荒謬。
 
過去,看著一些民調結果(尤其是關於選舉的),我都很納悶到底是去訪問哪些人得出的民調?因為我一次都沒有受過訪問,那,既然如此,那些數字就能代表我的想法嗎?
 
前陣子在日劇裡面也曾看到這樣的數據操控案例:電商為了拉抬自家品牌,串改後台數據,讓自家商品總是在熱賣排行榜前幾名。
 
說真的,這種事情可能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呢。所以,下次當你對名列前茅的那些選物心動時,記得先讓自己跟眼前的數字(排名與價錢)保持距離,然後再問問自己,是否適合或確實需要。
 
作者提到一句統計學的老箴言,我覺得太有趣───
 
「輸入垃圾,就會得到垃圾」
 
這個也很像我們自己內在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一個人的內心如何,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會如何。
 
說到這邊,要趕快澄清一下:「這不是一本『反數字』的書。就像單字一樣,數字是純粹的;真正犯錯的,是使用數字的人類。」作者這麼說。
 
你的生活正在被數字干擾著嗎?總是認為多數人贊成的議題就是對的嗎?即便你內心感覺好像不對,但卻無法捍衛自己是少數方的權益,看到排名第一的東西就算花光薪資也要入手?
 
數字真的滲透生活太多太多,所以,推薦你們讀讀這本書吧,稍稍扭轉自己對於數字那深根地固的觀念。

🌟LOVE金句🌟
 
  • 數字的背後的故事,比數字本身更有趣。
  • 就像所說的語言不同,人們就無法相互理解,如果人們使用的數字規格不同,也就無法建立彼此同意的內容。
  • 最通行的語言不是中文、英文、西班牙文,而是數字。(看到這句整個恍然大悟)
  • 並非所有重要事物都能計算,能夠計算的一切,也不全部是重要的。(這句必收)
  • 當數字與品質混淆時,才會產生問題。
  • 數字不是真相,而是協助我們理解真相。
  • 不要認為數據可以準確重現真相,我們應該認為自己是從毛玻璃觀察:可以看見輪廓,但永遠無法銳利地將焦點對準玻璃中的事物。
  • 我們永遠不應只在乎如何蒐集數據,也該關切是「誰」在蒐集數據。
  • 如果只注意數字,一個原本平等的世界,可以迅速被扭曲。
  • 每個演算法背後都藏著道德選擇。

👇👇👇有興趣的讀友們這邊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