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拜讀完了這本經典工具書。
情緒勒索一詞在去年開始快速地蔓延在我們的生活中,而我們究竟是被勒索的人,還是勒索別人的人呢?如同科普心理暨愛情心理學家.海苔熊在推薦序中所寫的這一段話:「沒有誰是永遠的罪人,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時刻,都有可能變成壓迫別人的人。」
本書的第一部為《勒索交易的來龍去脈》,總共有六個章節,作者用了大量的個案範例來說明何謂情緒勒索,以及勒索的四大型態等等,這樣藉由他人的經驗來了解情緒勒索,對我來說讓這本書不那麼木訥或是難讀,反而因此更能引起共鳴。
分享我在第一部貼上標籤的部分,也是作為一種自我提醒(笑)~
.情緒勒索的六項致命特徵:要求、抵抗、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
.「適當的界線設定」與「情緒勒索」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別。
.在所有勒索言語中,把「要求」搬上檯面絕對是一項必備要素。但是,每一種「勒索」情況都不盡相同。經過仔細檢視後就會發現,這些看似相同的行為,其實還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如同看似只有單色的光線,在通過三稜鏡之後,卻可以分為好幾種顏色。勒索的四種型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欲擒故縱者。
.施暴者會把親密夥伴全當成幼稚的小孩來對待;自虐者則會把對方都是做成年人,而他自己卻像個小孩;悲情者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脆弱,事實上,「沉默的暴君」才是他們的真面目;欲擒故縱者是四種情緒勒索中最工於心計的,他們會先對我們發出正面的訊息,並且允諾一切,然後再告訴我們,如果不順從要求,我們什麼也拿不到。
.情緒勒索者常會這麼表示:照我說的去做,否則我…離你而去/否對你的意見/不再愛你/對你大吼/讓你慘到極點/跟你拚了/把你開除。
.無論你以前做了什麼,情緒勒索者都可以「無期限追溯」──舊事重提對他們來說,根本是家常便飯。
.情緒勒索者會讓我們覺得,因為他們希冀的結果都是比較令人愉悅、開放而成熟的,所以我們應該要順著照做。他們認為,只有自己提出的建議才是最棒的,同時,他們也會為我們貼上自私、拘謹、不成熟、愚昧、令人不悅、脆弱等標籤。只要我們稍有不從,我們真正的需求就會被他們曲解成人格上的缺陷。
.不論情緒勒索者提出何種說法、評論、文章,都只說明了一點:這全是他們的看法。
.情緒勒索者厭惡被打敗。他們習慣把「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這句古老格言,改成:「過程不重要,只要能贏就行。」
.越「高竿」的情緒勒索者越會扭曲事實。
.那些愛發脾氣的人,心中其實是充滿恐懼的,但他們卻鮮少面對問題或想辦法消弭恐懼感。相反地,當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力量時,就會把氣出在別人身上。
.依賴贊同者所奉行的圭臬是「如果得不到贊同,那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或是更糟的,「一定是我哪裡不好,別人才會不贊同我。」
.憤怒是人的天性。
.沒有人喜歡憤怒,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總是得想盡辦法來弭平爭端,那麼,我們面對憤怒所能採取的行動範圍,便如同一條緊繃的繩子般無法伸縮,而這同時也告訴了情緒勒索者,他們將能對我們予取予求。
.「責任」和「責難」常一併出現,要分辨兩者間的界線其實不太容易。
.憐憫和同情會激發人的善良本性,甚至是高貴的行為,因此對於缺乏這些特質的人,我們也會經常不假辭色。
.許多成年人在處理事情時的態度跟小孩差不多。
.就算不為愛情而是友情,一旦公私不分,關係通常都會變得非常複雜,也常沒有什麼好結果,尤其有一方位居上位時,更是如此。
.如果我們一直不相信自己,總是認為它人比我們有智慧、更聰明,那他們便會很容易使我們自我懷疑,因為情緒勒索者總是知道該在哪裡大做文章。
.雖然有時候受到情緒勒索是很突然的,但是多半都是因為你的默許而逐漸建構起情緒勒索的版圖。
.所謂的「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威脅我們的生命,但卻會奪走我們非常珍貴的一項資產──自我完整性。
.無論對於周遭的人際互動關係感到多麼困惑、不解,我們仍要傾聽內心的聲音,因為它是不會說謊的。
.你每放棄一堂想修習的課程、放棄追求感興趣的事,或取消和關心的人見面的機會,就只為了讓情緒勒索者高興時,你就等於放棄了自我中重要的一部份,你的完整自我也正一點一滴消逝中。
--
在第一部提及到的個案當中,個案之間的關係有情侶、夫妻、親人之間、朋友、同事、老闆與員工等等,其中夫妻占多數,而作者在一開始序言的部分提到──
「一段親密的關係中有情緒勒索的要素存在,並不代表這段關係已經被判定為失敗,而是表示我們需要更誠實地面對,以及改正這種造成自身痛苦的行為模式,讓所有的親密關係都能回歸到更穩固的基礎上。」
另外,之前參加蘇絢慧老師的講座時,曾聽她提到「其實最會勒索我們的人,是自己。」在這本書的第一部當中也有提到關於自我勒索,光是第一部就花了我好多時間閱讀跟消化啊!然後,我同時還在閱讀【練習設立界線】這本書,其實我覺得兩本書之間都有那麼一些關連性存在,儘管作者曾提到"「適當的界線設定」與「情緒勒索」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我倒覺得這個部分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
而在第二部《化知識為行動》當中,作者提供了許多練習應用,一樣也引用第一部所提到的個案,藉由他們經過諮商後,彼此面對問題,並且學習尊重自己與對方的這些過程,讓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不被情緒勒索者給勒得緊緊的。
第二部的前言就這麼說道──
「紙上談兵沒用的,如果你無法身體力行終結情緒勒索的現況,一切都是空談。」
步驟就不一一列出,但我依舊分享一些在第二部,讓我覺得很受用的段落~
.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安」這種感覺,不要老覺得它難以忍受。
.當你捲入了周圍兩位朋友或家人的爭端中,讓自己遠離暴風圈的方法,就是不要為任何一方傳話或是自願當調停者。
.有人會問我們很多問題,而我們也覺得自己好像得馬上回答,但其實根本不用這樣。
.所謂的情緒距離是指讓你的感覺冷卻一下。
.我們認為自己「選擇」了某些信念,但事實上是,我們在很多階段都被部分有力人士灌輸了一些概念──如父母、老師、導師、密友等。
.發掘出你最深層的信念,將有助於釐清自己的感受。
.感覺是一種情緒狀態。
.當你在觀察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對自己誠實。
.在你和情緒勒索者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之際,寫封信向他表達自我看法是一種安全的做法。
.「策略」指的是你選擇一種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它也應該讓你得到最大的益處。
.請謹記一點,唯有藉著關心自己,以及做出清楚卻非出於恐懼的回應方式,你才能保住完整的自我。
.有時,一段親密的關係就像一瓶牛奶,你可以把它冰在冰箱裡一段時間,但如果放太久牛奶可能就會發酸。一旦發酸,你就得把它丟掉了。
.父母們通常都認為,「為了孩子」他們絕不能離婚,但對於每天都得面對父母親之間充滿敵意及絕望的孩子們來說,這更是不堪,父母親不如離婚算了。
.人們不喜歡被攻擊,但往往樂意助人解決問題。
.當你希望另外一個人改變行為時,你也要改變自己。在條件交換中,沒有給予就沒有獲得,沒有人是輸家。
.幽默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默契。
.我們經常利用一些規範來約束自我的言行,例如「不要抱怨」或是「不要可憐自己」。有些人──尤其是男人──總希望自己看起來強壯、有自信,而且不容易感情用事。所以我們不習慣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們不向對方說:「你正在傷害我,請住手。」
.我們要訓練自己在捲入害怕時,不往最壞的方向去想。
.要讓自己不再恐懼責難,就得了解自身的價值,並有自我判斷的能力,而非全受外力影響決定。
.外表看起來十分強勢的人,事實上心裡卻是軟弱的──那些喜歡欺凌他者的人也是一樣。
.到底恐懼是來自於本能或是學習,還是兩者互相影響的結果,我認為都不重要,問題是我們對「恐懼」的感受。有些人可以處理得很好,也些人則不然。
.負面思考通常是不合邏輯的,而且很容易擴大成無謂的爭論,更是你踏進無底洞的第一步。
--
最後,作者在尾聲的部分也提到了───
「行為改變」很難直接達成,更不是一蹴可幾的。當你學習讓生命更完整的一些技巧時,你會發現無法事事盡如人意。
只要你不再坐等別人的改變,轉而從自我行為改變著手,你會發現,奇蹟是真的會發生的。
--
閱讀後,我真心地認為要學習面對情緒勒索這件事情,不管是別人勒索我們,或是我們勒索別人,甚至是自己勒索自己,都可以邀請幾個有興趣的好朋友一起組成小團體,藉由分享來一起探索自身的情況。若是想要找專業的諮商師,也是很棒的一個選項。
祝福大家都能走出衝破迷霧,找到真正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