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樂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作者|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1932-2020) 繪者|Dinner Illustration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三采文化 


去年一整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似乎已成家喻戶曉的事情,書籍不只常駐排行榜,直到年末都還有公眾人物不斷地提起,而我,有好多次經過書店都曾想拿著它去結帳,最後卻不知道為何又默默放回書架上。(因為燙金版在等著我?)
 
剛好前陣子心理諮商的議題被吵得沸沸揚揚,而我又剛好入手這本書,想說既然沒有去諮商的經驗,不如看看蛤蟆先生的好了。(翻開蛤蟆的諮商筆記)
 
在越來越講求關注自己心理狀態的現今,不少人都提倡著「身體生病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也要看醫生。」這樣的概念我也很贊同,但卻也有許多人誤會諮商的意義,以為只是去找一個對象聊聊天,吐吐苦水,以至於會有「為什麼我要花一筆不小的錢去跟人家聊天」的誤解。
 
也許對於生命中的各種不公不義發洩是必要,可是,發完了以後呢?我認為後續的引導便是心理諮商師的專業所在,如何不被個案情緒所影響,並站在客觀的角度運用專業引領案主重新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看清自我真實的價值。
 
只不過諮商師也是人,不總是能夠與個案們一拍即合,我想這可能也是造成有部分人對於諮商沒有好印象的原因。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心理諮商師蒼鷺如是說。
 
在蛤蟆先生的10次諮商過程中,可以讀到蛤蟆先生如何卸下心房,脫掉偽裝,重新看見自己的憤怒與脆弱,也藉此學會對自己負責,並踏上全新的旅程,展開不同的生命面貌。
 
他的故事就像我們每一個人成長故事的縮影,或許我們自小受到的框架不同,可相同的是,都被綑綁至成年,或許有些教條讓我們成為社會上認定的那種還不錯的人,不過實際上,我們的內在是否有喜悅駐存,是否擁有正向的成長心態,只有自己知道。
 
我個人非常喜歡最後蒼鷺跟蛤蟆先生說,這次的諮商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學習。我想,不論在什麼的情況下,只要面對一個人,所有情緒、事件的產出都是彼此共同的課題,我們都是對方的一面鏡子,然而,只有正視的人才有機會看見與改變,那是身為人類的禮物之一,不是物質上的獲得,而是心靈上的富足。
 
💖LOVE金句筆記💖
 
💚必須要解決的事情,只有靠自己才能解決。
 
💚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下一代,就像他們必須會將自己的基因傳給子女一樣。
 
💚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減少倚賴,最終切斷倚賴關係,如此才能夠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心理分析進行的是不帶批判的分析。
 
💚諮商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些觀念,可能乍聽之下會覺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
 
💚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我們雖深受父母的影響,卻又因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而不致成為父母的複製品,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當你處於父母狀態,基本上你會批評或教育別人。無論是哪一個,你都是在言行重複你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而且想要表現或說給別人知道。
 
💚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明白你可以自我掌權,也就會明白自己有力量改變你的處境,更重要的是,你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憤怒的人從來不會覺得愧疚,因為他們總是怪罪別人。他們護衛自己的方式就是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他們可以把對自己的怒氣轉向別人。
 
💚觀念不是拿來給別人貼標籤,攻擊或羞辱人的,只是用來理解行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