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星期六的深夜悄悄地滑進了星期天,我也恰巧闔上了《二常公園》。閱讀完後的心情有一點微妙,因為內心被牽引了許多的情緒以及回憶,結果就是失眠這樣(然後還默默地哭泣著)。
在這之前,我還沒閱讀過張西其他出版的作品,本來也不打算入手這本書,直至某一天夜晚,朋友傳來一則張西的貼文,是一篇關於自己的不完美,在一整串的文字當中,包含了她想藉由《二常公園》來告訴我們───
〝不是符合主流的美,才有資格被愛、被關心,才資格擁有朋友與愛情。〞
於是,我立刻預購。
30歲之前,我一直好討厭自己,一點也不喜歡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總是在追求外在社會期待你的樣子,然而,偏偏也總是達不到那些期待,於是,我更難接受我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為何存在。
《二常公園》的二常來自於「我們以為的正常與不正常」,這也是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一個原因,張西在後記這麼寫───
〝我們在以為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還有無數選擇和可能,其中可能有寂寞的時刻,但可以以寂寞恢復自己的複雜性,不以此拒絕生命的百態。尤其二常公園,我喜歡公園的意象,它是開放的空間,人們可以隨時到來、隨時離開,而在二常之間,我們亦有可以隨時到來,隨時離開的權利。〞
張西的文字,說真的,美到不行!美到我覺得可能需要花一個禮拜才可以閱讀完這本書,分享故事其中一個段落───
〝若一個人恰巧自己還不知道該如何擁有適切的籬笆或保護傘,能阻擋它們靠近甚至降落,降落之後它們便會成為自己的輪廓───這些輪廓總是輕易地就決定了一個人被他人感知的外顯面貌,靈魂卻正悄悄地在輪廓裡面萎縮。自己真實的模樣往往會被漫天的耳語覆蓋得越來越低、越來越低,低到從心臟上面剝落。〞
一開始確實閱讀得很慢,不過直至故事進入主軸───布偶症,我彷彿也成了故事裡的一個角色,每一個人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都曾經與我如此靠近,因此,我已經沒有時間的概念了,後面看得快速又入神(笑)。
受傷的我們,都以為長大了就不會再受傷,其實那只是我們封閉了自己的心,但也因此,漸漸地再也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被傷害了也不再喊痛,於是,就這麼成為一隻布偶,滿身棉絮,不會流血也不會流淚,這就是大致上布偶症的症狀,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
分享張西在《二常公園》中那些讓我很喜歡的段落───
.偏見和衝突大概就多來自於我們容易搞混自己和他人的正常性。
.時間是很奇妙的事物,看似有形實際上又好像是無形的,只能透過鐘擺或各種字型的數字存在著,就像人一樣,透過各種語言、角色與脾氣而存在著。
.有時候一個人並不是真的討厭另一個人,他討厭的是離那些自己未曾擁有的事物那麼近,那麼近,那都仍然不屬於自己的事實。
.話語結束後留下的情境,會永遠纏繞著一個人。
.自己身上總有無數對他人而言並不重要的傷心,因為他人認為不重要,所以就誤以為那樣的傷心在自己這裡是渺小的,這些傷心在任何地方都無傷大雅,不會改變任何事。尤其當努力地想要證明自己的時候,那樣的傷心就會顯得更微不足道。
.有時候人們會藉著自己的想像去評議他人,並深信自己正伸張著最貼近事實的正義───當我們不願意去質疑自己的某些念頭,久而久之它就會變成自己世界裡的其中一件事實。
.所有的話語都是種子,永遠不會知道它在一個人的生命裡發芽還是死掉。
.生命自始至終都是破碎的,端看你拿著這些碎片去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還是將它視為一種與世界上的善意相認的暗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以立基於數字、程式碼的方式產生連結,儘管科技以保護著自己最私密的部分───可以偷偷地、獨自地瀏覽任何一個人的頁面、任何一個網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再也沒有理由見這個人一面。
.小時候我們能思考的很有限,所以當然比較單純,可是人要長大,長大是為了要保護小時候單純的念頭,而不是為了長大而將它丟棄。
.如果我們忘了自己其實擁有這些讚美或批評的去留選擇權,我們就只能不斷地以他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而為了讓自己不要有被批評的受傷感,我們會因此陷入依賴他人眼光而活的惡性循環。
.記得,不被愛,不代表不值得被愛。
.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再也不會受傷了,並不是真的不會受傷,而是那些傷口不願意被看見。
.妳可以決定要不要愛自己,一如妳可以決定要怎麼看待自己。那都是妳的決定,但是決定了以後,就要接受自己的選擇,不能做了決定以後,卻渴望著別人的結果。
.當社會過於提倡做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忘了,有時候,些微的退讓是讓自己能夠去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
.每個人都有漂亮的地方,有時候很明顯,而有時候需要時間去發現。
-
一個不小心分享了好多文字,沒有想到一部小說,也能夠如此地療癒人心。
我非常喜歡《二常公園》對於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朵花的設定,而我想,這本書就是一顆種子,閱讀完了之後,便埋入了讀者的生命中。
我暗自期待著───自己的花開了的樣子。
-
※【二常公園】購買連結※
-
出版社: 三采文化Suncolor
-
樂讀文章其他平台💖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