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

樂讀|修補生命裂痕:一位醫師的現場故事,從生命無常的破碎與修補中,找到跨越傷痛的力量

喬安娜・坎儂(Joanna Cannon/高寶書版出版

書籍封面上的這段文字───
 
「很多時候,拯救生命與恢復心跳無關。醫師需要醫治的不只有身體,還有病人失去希望的心;而這麼做的同時,也可能會在無意間修復自己。」
 
讓我想到前陣子朋友和我分享有些諮商師其實會透過個案而得到內心的撫慰。沉澱幾天之後,我發現這是蠻正常的一件事情,只要是與人有所交流,內在世界都會稍微產生一點化學變化,有些人在某個瞬間覺得被治癒了、想開了,而有些人則是會覺得受傷了。
 
作者喬安娜・坎儂(Joanna Cannon)非常特別,她在三十幾歲的時候才重返校園研讀醫學院,光是做出這個決定就讓我佩服不已。而《修補生命裂痕》這本書,正是她從就讀醫學院開始到成為醫師的歷程。
 
不曉得你們對於醫師的形象,是否如同她在書中提到的:「電影、電視節目、書籍、肥皂劇和雜誌形塑了醫師的定義───醫師總是客觀、冷靜、知識淵博;醫師提供保護、治癒和修復;醫師總是能把東西修好。」一樣呢?
 
坎儂在書裡有收入一則關於兒時玩伴───吉兒的故事,她陪伴吉兒走到生命的終點時,不禁落下眼淚,對此,她覺得自己身為醫生實在是很不專業,但是,吉兒的母親卻告訴她:「妳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個醫生。」讓句話我的心揪了一下,也更能同理醫護人員的辛勞,他們也都是人,真的。而世界正在面臨著疫情考驗,此時此刻,有多少醫護人員在前線為我們這些百姓們守護著,想到就覺得內心充滿感謝之情。
 
我個人非常喜歡坎農在精神科的經歷,比起先前在內外科的故事,更是貼近病患與自己的心一些,另一方面也思考著,或許生命的蛻變本是一場必須先建構城牆再用力摧毀的過程,這樣才能觸及到內在最柔軟的部分,也才能更加輕盈且自在的活著。
 
好的,來分享我的摘要筆記───
 
.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試著去理解他人。除非我們也有參與那段歷程,否則永遠不該評斷他人。
 
.選擇不是非黑即白。選擇是彩色的,具有多種色階,全由我們的想法和經驗決定,而有時我們的決定不僅是來自於自己,也可能是由暗藏心裡的疾病做出的。
 
.接觸生命的盡頭以及承認我們對它的感受,是做為醫學生和初級醫師最大的挑戰之一。可惜的是,這也是最少被談論的主題。我們被期望要自己透過經驗,獲得對應死亡的能力,並且持續改善,就跟抽血或差導管一樣。
 
.我們給別人的每一個字都帶著相應的負擔,對某個人輕如浮雲的詞語,可能是另一個人難以承受的重量。我們每一個人都以不同的尺度來衡量每一個字。
 
.當你成為醫師進入病房時,課堂上的角色扮演就成了現實,教科書中的某一頁變成了某個人的人生。
 
.我喜歡大家懷抱著同情心和彼此關愛,也喜歡關於小善舉的主題標籤和這種美好精神,但你不能把仁慈像泥巴一樣甩出去,然後期待它會自動黏上正確的地方。
 
.經常有人告訴我們,醫療是一種具有使命感的職業,而非只是工作而已。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兩者皆是。然而,當工作條件變得難以忍受時,當他人的要求很可能危及我們自己的生命,更不用說危及我們照護的患者的生命時,我們被期望要承受它,只因那根深蒂固的使命感。
 
.許多絕症患者不可避免要面對的決定:生活品質或生命長度。用一分一秒計算生命或改用其他衡量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決定要做或不做什麼的不是你或我,也不是醫師或護理師,這時候永遠都該由病人自己做出決定。
 
.我堅信文字有治癒和修補的力量。我們閱讀故事來理解世界、更加了解自己的處境和面臨的挑戰。
 
.當粉飾生命的事物被剝奪,當那些支持、支撐、鞏固我們的一切被移除,而我們完全獨自一人時,孤獨感帶來的真正影響才變得明顯。
 
.我們的社會忘記了病人和疾病不是一體的。我們通常會責怪這個人,然而,真正該責怪的,是我們沒能在一開始注意到他們需要幫助。
 
.人們可以向另一個人、一個陌生人展現仁慈與善良。這種仁慈與穿著制服或拿著聽診器無關,這與人性有關。
 
.擁有最少的人,付出最多。
 
.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醫師;有多少種治癒的方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風景。

金石堂購買連結:https://reurl.cc/xGvo7V
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reurl.cc/WER85k
~謝謝出版社的閱讀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