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沃德.法恩斯沃斯(Ward Farnsworth) 譯者|李斯毅 出版社|麥田出版
☺謝謝志勳的邀請閱讀☺
這本超厚的書,終於讀完!(讓我灑花先)
通常有掛名推薦的書籍我都會先讀先分享,但這本實在太多字,以至於這麼久才端上桌,真的太不好意思,不過其實有追蹤IG的讀友,應該蠻常看到我分享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喜歡了!
一直有點猶豫要不要在此介紹一些關於斯多葛哲學,可是,斯多葛又有分前期與後期,加上我自己本身是不太喜歡被歸類在哪一個派系,所以認為不論是否為斯多葛,又或者是斯多葛前、後期,只要是好的觀點,就值得推廣。
(作者在自序倒是有很清楚的說明,好奇的讀友可以到書店翻一翻,光自序跟導讀這兩部份我自己就讀得很開心)
然後,剛好斯多葛的觀點與此刻我自己所抱持的人生觀非常契合,這是我答應掛名推薦的原因之一。不是因為斯多葛,而是內容喜歡。另外,我也非常佩服作者可以如此有系統的彙整這些哲學家所留下來的文字,真的太強!是我推薦的另一個原因。
好,當我深讀下去以後,竟發現自己平常閱讀的書籍,其實有不少作者提出的觀點也與斯多葛哲學家們有共同之處,像是生活中的許多痛苦並非來自於事件,而是來自於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外在的一切都會失去、不該去追求他人的讚美、面對死亡的恐懼等等。
不免懷疑一下,這個世代可能有非常多的斯多葛哲學家喔!(笑)
有時候我會好奇,為什麼這些哲學家寫出來的東西能夠這麼呼應幾百年後的現代?才意識到,雖然我們活在不同世紀,但讓人類感到恐懼的來源,可能長期以來都是一樣的,就算我們現在科技發達,生活基本上不需要擔心生存問題。
所以,是不是如果不能直視我們內心的恐懼,那麼焦慮就無法被理解呢?我想,應該是這樣沒錯。
現今人們的焦慮來源有很多,不外乎就是資訊量太龐大,社群媒體興起,AI智能發展快速等,我們時時刻刻擔心外界的眼光、害怕被取代、擔心自己在社群上顯得不耀眼、生活單調、覺得錢賺得太少、害怕死亡等。
就是這些外在的壓力導致我們內心焦慮不斷啊。
前面有提到我很喜歡的一個觀點,很多事情本身是中性的,端看我們怎麼去理解。而這本書就是透過哲學家們的觀點,來讓身為讀者的我們有機會可以反思自己當下所抱持的觀點是否正是焦慮的來源。
基本上我覺得並不能夠說哲學家講的通通都對(雖然身為推薦人我都蠻認同的),讀者不需要照單全收,但可以藉此來思考看看,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現在的狀況,會不會有不同的改變呢?
這本書說的是觀點層面,如果想要進一步揪出你的焦慮並且改善,那可以等我之後要分享的《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本我也是覺得很棒,是比較偏向操作面的書籍。 #還在努力閱讀中
💖LOVE金句💖
◍ 我們的心智像是個敘事者,告訴我們反應從何而來,卻並不可靠。
◍ 如果有人辱罵你,那些侮辱的話語除了你自己賦予的看法之外,其實毫無意義。
◍ 痛苦就是痛苦,是一種無論我們怎麼想都存在的感覺,可是痛苦造成我們多少困擾、引發多少關注、對我們具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判斷,由我們自己決定。
◍ 我們深信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往往是因為我們腦中評估的價值折磨著我們,儘管這些評估的價值遠遠超出它實際的價值。
◍ 我們總是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事物上,而且幾乎沒有意識到那些五們有所選擇的事物。
◍ 我們之所以難以看清楚外在事物,是因為它們已經被賦予慣常的意義。
◍ 如果你想評估自己,就把你的財富、你的資產和你的榮耀全部放到一旁,檢視自己的內心。因為到目前為止你對自己的看法,都是來自別人的話語。
◍ 世界上的事物不會觸動你的靈魂,只會靜靜站在你的靈魂之外;擾亂我們心靈的,都是來自我們自己內心的意見。
◍ 活得最久不是最棒的人生,活得最好才是最棒的人生。
◍ 死亡不是一直慢慢逼近的可怕事物,而是一直待在我們身邊。
◍ 我們不是對事物做出反應,而是對自己關於事物的判斷做出反應。
◍ 我們的心靈似乎對慾望本身具有渴望,誤以為實現慾望就能把我們帶到終點,但其實永遠不會抵達終點。
◍ 只要我們根本沒想過能得到某些東西,就不會覺得自己失去什麼,因為沒有這些東西我們也一樣快樂。
◍ 物質的貧窮容易治癒,精神的貧窮無可救藥。
◍ 嫉妒不僅使我們不滿足,還會使我們渴望我們原本不想要的東西。
◍ 不要想擁有你沒有的東西。相反地,選擇一些你已擁有的美好事物,然後想一想如果沒有它們,你會多麼渴望。
◍ 人們會透過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來塑造他所處的世界,因此世界對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模樣。
◍ 我們不應該像綿羊一樣只跟隨前方帶隊的羊隻───牠不會帶我們到應該去的地方,只會到他想去的地方。
◍ 不管別人怎麼說你,你就讓他們去說───因為他們無論如何都會說。
◍ 我們譴責別人的缺點,正好就是我們憎惡但是無法從自己身上看見的缺點;人們會把自己的缺點投射在別人身上。
◍ 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金錢分給別人,但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時間花在別人身上!
◍ 在你嫉妒別人之前,先問問自己,願不願意為了得到他們擁有的事物而支付他們付出的代價。
◍ 每個人都高估了別人對他的冒犯,卻認為自己冒犯別人情有可原。
◍ 不要為悲傷添加任何東西,也不要為了符合別人的樣子而擴張自己的悲傷。
◍ 感覺會跟著你對事實的想法走。
◍ 有些心靈狀態很難直接獲得,因為只有在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努力時才會產生這些副產品。
◍ 對待比你差的人,就如同你希望被比你好的人所對待的方式一樣。
◍ 如果你經常把良好的箴言記在心中,就會像擁有良好的典範一樣獲益。
◍ 如果不去實踐正確的想法,就會淪為他人觀點的闡述者。
◍ 專注之人的最後一份工作就是過日子───沒有比學習過日子更困難的事。
◍ 我們缺乏信心不是因為事情困難,事情困難是因為我們缺乏信心。
◍ 當我們不太了解別人,對方看起來都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