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樂讀|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1961~2022年)
卡洛琳.班克勒(Caroline Bankler)、納維德.莫迪里(Navid Modiri)

封面繪者
 托馬斯.桑切斯(Tomás Sánchez)

譯者|李斯毅 出版社|方智/圓神出版

☺謝謝謹竹的邀請閱讀☺

在公司把帶在身上的書讀完之後,想說還有一點時間,那就來看看有什麼好看的書。正好看到這本擺在架上,再加上近期真的有好多人推薦(但都沒有細看推薦文🤣),所以我就想說那來讀讀看吧!
 
我個人非常喜歡書名「我可能錯了」,作者在第一章末也提到───
 
「我們很容易就想表現自己的聰明,想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忘記了心全然在當下對自己多有幫助。」
 
光第一章不到兩頁的文字,就讓我深有感觸。回顧過去的自己,真的好自以為,總會覺得自己秉持的觀點是唯一正解,以至於當有人提出反駁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生氣,覺得不被理解與接受。
 
另外,我也想起了一件發生在小學時期的蠢事。
 
如同上述,我們會想要表現出自己聰明的樣子,所以,在某一次感冒生病的時候,自以為把吃藥的時間給算準了,於是擅自服下西藥,結果被抓去洗胃,其實整個事件的經過我已經不太清楚細節,像是我有沒有昏倒或是怎麼被抓去醫院的。
 
但我非常記得當初的想法:我想要被稱讚很棒、很聰明,會自己抓準吃藥,不需要人家提醒。
 
事件後除了換來家人的擔心之外,往後當我需要吃藥的時候,反而更會被提醒不要搞錯時間吃藥(笑)。
 
其實,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會讓身心靈非常緊繃,自從我開始意識到「我所說與所想的,甚至是所要的,都不見得是對的、是適合的」的時候,那種想要被認可的思緒便不再那麼輕易可以將我綑綁。
 
說真的,要問我是什麼時候產生這樣的觀念,或是從哪一刻開始不再認為自己是對的,我不清楚。我想,這是一段蛻變與成長的過程,是藉由閱讀,再透過生活與周圍的人相處過後所慢慢摸透的。
 
然而,這段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到,雖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如法炮製經驗,可是我覺得在某些本質上的轉變是相同。
 
作者原先的職業前景良好,收入高又穩定,以外界眼光來說就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為何他決定放下這一切,而選擇出家,長達17年後又返回家鄉,組成自己的家庭呢?
 
讀完這一段難得可貴的心靈成長旅程,我非常開心它們成為文字被記載下來,作者已經離開了,但卻留下如此美麗又具有強大力量的書籍在這個世界繼續為後人點燈,讓我感動不已。
 
說真的,推薦的再多,都不及達賴喇嘛所說的:「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這一句話,我相信只要讀過的讀友,在內心深處一定會有一個什麼開關被打開,你會開始學習去包容與你不同觀點的存在,這是極為珍貴的禮物。
 
你知道嗎,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不再把自己的觀點當作唯一正解,那真的可以減少非常多不必要的紛爭。
 
雖然近期自己也有惹議的小事件,也讓我不禁回想起過去曾在文章中提到的觀點:任何事件都是中立的,是好事還是壞事,端看自己下的結論,也因為任何事情都是中立的,所以硬要去爭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反而會讓焦點更加模糊。
 
好啦,我真心推薦大家入手這本書啊!本來一路讀下去覺得深受感動,但也謹此於此吧,沒想到讀到最後作者與父親的故事以及自己身體狀況的部分,我的內心大大地被觸動,要不是當時在上班,不然可能會馬上哭出來耶!
 
💖LOVE金句💖
 
◍ 我們很容易就想表現自己的聰明,想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忘記了心全然在當下對自己多有幫助。
 
◍ 我們內心的更深層處,需要從工作和自己每天做的事當中,獲得激勵與滋養。這種養分難以藉由成就獲得。但它可以來自和你共事的人建立歸屬感、感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以及能貢獻自己的才能。
 
◍ 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 念頭唯一的養分來源,就是你的注意力。
 
◍ 呼吸當中一定蘊藏著什麼。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生命力,請培養觀照自己的呼吸習慣。
 
◍ 人經常為了自己的人生嚎啕大哭,但同樣也會因為終於有人聆聽他們說話而感激流淚。
 
◍ 一旦你封閉了情緒,就沒那麼容易談笑、無憂無慮、幽默、自然率真。你會變得沉默、僵化。
 
◍ 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不斷發牢騷、批判的聲音。這個聲音對我們說話時,非常不留情面,即使我們沒做什麼壞事,只是犯了無心之過,也依然如此。
 
◍ 當你保持一點距離,就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也會明白別人也在處理和你一樣的事,自然而然就更容易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而不是人際間的分歧。
 
◍ 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只一種。也很容易忘記,我們的理性面並不是唯一的工具。
 
◍ 我們擁有的,不是只有理性。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獲取知識和做出決定的方式。我們擁有受到啟發的時刻。
 
◍ 我們當前生活的時代,太容易向外尋求一切答案。
 
◍ 我需要有人討厭我,這樣才能認清:總是想討所有人喜歡,是多麼沒意義。
 
◍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 自以為知道了,往往是很大的問題。明白自己「不知道」,永遠不會是大問題。
 
◍ 陷在自己思維迷霧中的人,是無法活在當下的。
 
◍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 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
 
◍ 記住我們對未來知之甚少,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會獲益良多。
 
◍ 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我應該更聰明、更勤奮、更富有、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成熟才對。你可以永無止盡地卡在這些念頭裡。但你也可以緩緩地跨出來,然後臉上帶著微笑說道:「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連絡。」
 
◍ 更美好的幸福形式,其特質在於「無」,而不是「有」。(不務正YA的姑丈也常說,人生無(無憂、無煩惱、無病痛等)才是福)
 
◍ 混亂或許會讓你不安,但秩序會置你於死地。
 
◍ 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些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
 
◍ 真誠的人性、精神與靈性上的成長並不在於學習應對策略,而是放下自己的包袱。
 
◍ 沒有人規定,思考自己的人生是錯的。但偶爾暫停一下,很有價值。
 
◍ 人生會記住讓情緒激動的事情,尤其是痛苦和可怕的經歷。
 
◍ 做計劃與認為自己所有計畫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
 
◍ 計劃本身沒有價值,但做計劃是至關重要。
 
◍ 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壞消息,但也是個好消息。
 
◍ 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你對他人的慈悲就永遠有缺漏,也有些脆弱。
 
◍ 有件事銘記在心,對自己會有好處,那就是: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 自己不要的,不要送給別人,比方說,建議。
 
◍ 當我們主動選擇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就會開始發生。
 
◍ 你不必宣言自己的善舉。將你的金箔貼在佛背上,沒人會看到,這種概念會令人歡喜。就象徵意義來說,也是如此。他人是否知道,並不重要───你知道。你會記得,而且你必須一直和自己共同生活。
 
◍ 我們無法影響每一個可能的結果,也不能讓一切都如自己所願。但我們可以選擇根據自己最明智的意圖採取行動,並對自己言行舉止的道德品質負責。
 
◍ 你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 對待他人和生命本身的方式只有一種:溫柔呵護。
 
◍ 永遠別叫一個怒氣衝天的人「放下」。
 
◍ 更少的自我,留更多的空間給生命。
 
◍ 神將最珍貴的珠寶藏在祂知道你永遠不會去找的地方───你的口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