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

樂讀|啃老浪潮:十年前的心肝寶貝,十年後卻成啃老累贅


  作者|最上悠 譯者|鄒玟羚、高詹燦 出版社|台灣東販

☺謝謝Mendy的邀請閱讀☺

本來以為這本書主要在談論繭居族(繭居狀態)的議題,嚴格來說,的確也是啦,只是探討的更是深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傾聽」以及「同理」。
 
在這個世界上,家族之間有各式各樣的相處模式,有些人與父母關係緊密,有些選擇疏離,而疏離的原因不外乎是與父母之間無法獲得友善的溝通以及被同理、接納,進而導致自己內在累積過多的痛苦且無處紓解。
 
其中,有些人會選擇遠離原生家庭,自力更生,自行找尋方法療癒內在的傷痛,有些則因此關閉心門成為繭居一族。
 
在書中,作者分享諸多日本的案例,雖然大多是子女繭居,但其實也有一些是子女患有其他成癮的症狀,例如暴飲暴食、強烈的購物慾等等。
 
不得不說,父母對於我們內在的安全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家常說家和萬事興,真的有其道理在。容易共感的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滿滿的不捨與難受,有些案例也經常在戲劇中可以看到,想到現實生活中有人因為這樣被困擾著、痛苦著,就覺得很想給予一些安慰及力量。
 
就我自己來說,我們家也沒有在溝通跟同理的,所以與雙親有摩擦的時候,都是極為難受的,應該許多華人的家庭都是吧我猜。可是,同時我也覺得每一個父母他們的每一步都是第一次,第一次當爸媽、第一次生第二胎、第一次面臨兒女成人等等。
 
說真的,近年來一直在提倡的情緒議題,也許父母親甚至都不知道,更從未想過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但是,我並不同意把上述情況視為親子之間疏離的理所當然之理由,一旦抱持著理所當然的態度,自然就沒有辦法退一步同理與傾聽對方了。
 
就我個人觀察,有蠻多上一輩的大人比較會有這樣的現象,覺得自己也是受一樣的教育成長,也是被自己的父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為什麼當自己成了父母之後卻需要做改變?
 
雖然我並非該領域的專家,僅能提供讀完這本書的感受,但我仍是蠻推薦如果與父母或小孩有疏離感的讀友,可以讀讀這本書,理解「傾聽」以及「同理」的重要性,我想,即便無法與對方解開心結,但是,你已經跨出第一步,傾聽自己的心。
 
(其實我覺得不只在家庭,只要是與人有關,「傾聽」以及「同理」都非常重要。)

最後也要提醒一下,如果當你覺得內在負荷過大,也一定要記得踩煞車,並且請求專業協助,千萬不要自己承擔喔。
💖LOVE金句💖
 
◍ 不少孩子的繭居或問題行為的背後,都有父母親的固執或親子間的糾葛。
 
◍ 就算孩子是因為父母的固執,或和父母相處不融洽而走不出來,父母依舊是救出孩子的最強武器。
 
◍ 問題的本質在每個年代都一樣。
 
◍ 父母和孩子的思考方式從根本上就不一樣了。所以才使孩子更加痛苦。
 
◍ 儘管人們拼命地尋找「面對原始情緒」以外的排解方式,但對生物而言,那等於是在否定本能與生存,因此會不斷掙扎。而不順利只會帶來無助感,或是降低自我肯定感,讓人覺得「我真沒用」,或對過去過度後悔、對未來過度悲觀等。
 
◍ 人若沒有重要的人可以當自己的避風港,那麼到了必須獨自面對現實的時候,即便已經成年,也很容易因為小事而受挫。
 
◍ 孩子會藉由觀察父母來學習溝通的基礎。
 
◍ 孩子無法將「真實」感受傳遞給父母,因此沒辦法順利學會「處理情緒」的技巧。
 
◍ 父母除了要走自己造好的人生道路之外,還要再造一條名為「親子」的道路,同時走在這兩條道路上。
 
◍ 父母不必把當個「好父母」當成目標,他們只需多花點時間,努力當個「理解孩子的父母」就行了。
 
◍ 人在不斷壓抑深層的原始情緒後,連身體的感覺也跟著喪失,所以才會有再怎麼吃也吃不飽、再怎麼瘦也不會餓的症狀。
 
◍ 父母也不可以因為自己覺得好,就搶先走在孩子前面,試圖為孩子做點什麼。
 
◍ 即便孩子因持續壓抑感受,而導致行為偏差或自我封閉,也可以藉由獲得父母的傾聽與體諒,來釋放那些真實感受,擺脫過去的煩惱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