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斯—約翰.艾格(Lars-Johan Åge)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遠流出版
☺謝謝出版社的閱讀邀約☺
在社群媒體逐漸壯大的時代,許多個人品牌、自媒體紛紛崛起,就算非公眾人物,僅是使用社交軟體的我們,也會毫無自覺的落入追求人氣的陷阱當中(捫心自問:有沒有在意過自己的貼文有多少讚,多少愛心,以及多少人回應?),因為我們的內心都極力的渴望被看見,以及....被喜愛。
追逐身分地位和聲望以及名利等外在的人氣,其實是不健全的,太過追求也容易造成心理的疾病,相反地,健全的人氣,作者艾格稱之為「好感度」,指的是你是否可以讓別人對你有好感,然而,「好感度」源自於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因此,它其實和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無關。」艾格在前言中這麼說。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雜訊,導致許多時候總是分心容易專心難,在這樣的狀況下該如何培養「好感度」?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討論社群媒體、社交軟體的書籍現在越來越多,普遍都在提倡減少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比較,可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並將我們與電子產品越綁越緊,要完全戒除這些,容易嗎?可行嗎?
我非常喜歡艾格在這本書提出的觀點:「解決問題的方式並非不使用社群媒體,也不做社會比較,而是剛好相反。我們唯有更積極的關注自己的社會比較行為,才能實現社會比較的初衷:幫助我們發展自我,並且激勵我們變得更好。」點頭如搗蒜的我還想要補上一句:「而且,活得更自由自在。」
《好感力》是一本讓我讀起來覺得彷彿陷入熱戀的書,在閱讀的期間總是感到心情很雀躍,因為我也非常喜歡探討與觀察人類的行為、人際關係還有使用社群媒體的狀況。老實說,現在我們太容易與人有所連結,但是僅此於表面,可是,卻又期望最真實的自己可以被他人理解、喜歡與接受,也希望自己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並與人產生共感,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呢?我想,也許因為人類終究還是需要人類的陪伴吧。你們覺得呢?